高考作文失误拾趣
大凡考场作文,限题,限时,限字,限旨(主旨,中心意思)。因此,稍有不慎,容易失误。这里,举几个高考失误趣例,以飨读者,以诫考生。
一九六四年高考作文题是《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可有的考生写的是《草稿纸》,文章大谈纸的历史和功能,开始,这令阅卷教师大惑不解。
待改到后来,发现以此为题的还大有人在。老师们经过“会诊”,终于发现毛病所在:原来那年高考作文要求在试卷上打草稿,因而作文试卷纸一分为二。前边印的是“草稿纸”三个字,示意考生在这里打草稿;后边印的才是作文题《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谁知竟有不少同学摸不着坟包就乱磕起头来,就以“草稿纸”为题而做起文章来。这些文不对题的作文,最后的得分之低可想而知。
一九六三年的高考作文题为《当我唱起国际歌的时候》。却有一些考生写成《当我唱起(国歌)的时候》。这些人当中,有的也许根本就不会唱《国际歌》,或者是记不得长长的歌词,只好以伪乱真,企图瞎蒙;而多数马大哈考生,肯定又是忙中出乱,看错了题目。这些同样是文不对题的作文,其最后的得分之低亦同样可想而知。
最有趣的是一九五七年,高考作文题是《我的母亲》。有位考生一看题目,欣喜若狂——因为他在中学时,老师曾出过这个题目(其实那是《我的母校》,这里是他匆忙当中看错了一个字),而且他的那篇作文写得特别得好,老师曾在班上当范文宣讲过;至今他还记得清文章的内容。
于是乎,他把当年的那篇得意之作默写了出来,又反复修改润饰后,认认真真地誊抄在试卷上。抄好后,他最后再检查一遍。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试卷上的文题是“我的母亲”,而自己的得意之作却是“我的母校”——两者虽仅一字之差,但内容迥异。
此时离考场结束时间只差两分钟,不要说重写,就是大改也不可能。“怎么办?怎么办?平时作文不错的我,难道竟栽在这作文上面!”真是急中生智,他略加思考后,刷刷地在原文后面加了一段文字—— “我是一个孤儿,一直在校园中成长,我的母校就是我的母亲!”
后来,阅卷老师认为“通篇用了拟人手法”的这篇作文竟意外地得了高分。这位考生是个聪明者,亦是个幸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