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鲁迅”可以和谐共处!
近几年来,围绕着课程改革中语文课本的文章选取,论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狼牙山五壮士》是否要撤出语文课本的争议,到鲁迅作品淡出语文课本的是非,再到金庸小说入选语文课本的担忧……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新一代的中小学生到底该读些什么书,新教材到底该选取哪些人的文章?答者见仁见智,答案扑朔迷离。
应现代教育报·校长周刊的编辑朋友所约,我不揣冒昧地在此发表点管见――
首先,我认为当前的纷争是件好事,此话怎讲?俗话说,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而现在编写教材的就像是高级宾馆里的厨师,原料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英雄大有用武之地。这正说明了我们祖国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呀。
其次,我认为不要动不动就把鲁迅大师和金庸大侠对立起来,好像他们天生是正教和邪教的两个教头,水火不相容似的。其实,他倆,当然还有古今中外的其他文学大家,他们都是时代的骄子,文学的精英。他们由于各自所处的时代、地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写出不同题材、体裁、风格、风情的文章,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很可喜的。不然的话,难道非得像“文革”中十亿人民八个戏那样单调乏味才好吗?
再其次,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不停地变化着的。时代在进步,什么都要改革,课本的改革不仅不是什么坏事,而且势在必行。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呀。唯其如此,才能与时俱进,长盛不衰。就算半部《论语》可以治理天下,也总不能世世代代的人就真的整天捧着这一本几千年前的古人的小册子吧。
最后,我想选取教材还要考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一标准。鲁迅大师的文章毕竟是旧社会政治斗争的产物,现在乃至将来的年青人学习一些是必需的,这是传扬民族精神的需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可以适当削减一些他的文章。而金庸大侠等人的文章因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等而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我们的中小学教材,就是为中小学学子编写的读物,他们喜爱的好东西为什么不能进驻其中呢!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修改和替换教材无可厚非。只要出发点正确,选取标准恰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激发中小学师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中小学师生的语文水平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