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网站BBS
 网站留言板

  常青苑原创作品 → 教育教学

[原创]我的教学“一字经”
作者:夏传寿

我的教学“一字经”

一条定理

       为了说明语文是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这个道理,我问道:“两个数的和,乘以两个数的差,等于两个数的平方差,对不对?”“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的还小声嘀咕:“这是平方差公式,是一条定理,还会有错!老师真是明知故问。”看着一张张天真稚气、充满疑惑的面庞,我微笑着在黑板上写上:

(a+b)(c-d)= e2-f2

       同学们一看,先是感到惊诧,接着便 会心而羞赧地笑了。方才明白刚才老师说的所谓定理是不严密的——应该在后两个“两个”前加上“这”,改成“两个数的和,乘以这两个数的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才符合公式:(a+b)(a-b)= a2-b2


一次经历

        针对有些同学分不清分数和倍数的用法,我讲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有一回,我到书店里买书。看到一堆定价二十元的书前有张字条:降价一倍。于是我挑了一本。又看到一堆定价三十元的书前有张字条:降价两倍。于是我又挑了一本。

       我拿着这两本书到收款处,营业员伸手向我要二十元钱,而我则伸手向他们要三十元钱。营业员们都被我弄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我向他们解释道:“第一本书降价一倍,就不要钱了;第二本书降价两倍,还得付给我三十元。”他们先是一楞,继而会意地笑了。

       最后,我笑着说,花二十元钱买了两大本书,还是蛮合算的;同学们也表示懂得了增加可以用分数,也可以用倍数,而减少只可以用分数,而不可以用倍数的道理。


一则口诀

       语法知识,尤其是句子成分的划分,是同学们学习中的老大难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攻克这一难关,开始学习分析句子成分的第一节课上,我给大家印发了自己编辑的一则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常在主宾前,

谓前是状谓后补。

定的状地得后补,

 形式标志要记住;

遇到格式有变化,

仔细分析莫含糊。

       这则口诀琅琅上口,明白如话。同学们由于兴趣浓,干劲大,当堂就都会背诵,基本会用了。而且,以后的实践证明,大家对它经久不忘,熟稔如初。


一封家书

       针对同学们作文中出现的思路不清,层次混乱,以至辞不达意的种种现象,我讲了这么一个笑话——

       从前,有一位出外求学的书生,准备写信回家讲这么几事:        

       一、问候父母亲;

       二、天冷了,请家里人送一捆垫床的稻草来(过去穷人家冬天床上只垫稻草);

       三、从家中带的菜已吃完了,再顺便带点来;

       四、告诉家中,他读书的地方正流行猪瘟,提醒家里人养好自家牲口。

       若干天后,书生的父母看了儿子的信,哭笑不得。原来信上是这样写的: “孩儿菜已吃完,速送稻草一捆;此地流行猪瘟,双亲身体可好?”

    哄堂笑声中,莘莘学子明白了先生的苦心和作文的要义。


一支歌曲

    有一回,我一上堂就在黑板上写了几句诗,接着又把它唱了出来:

“集体好比长青藤,

个人就是藤上的瓜。

瓜儿连着藤,

藤儿牵着瓜。

藤儿越肥瓜越甜,

藤儿越壮瓜越大。

       望着一双双新奇而又惊讶的眼睛,我笑着说,请大家把这歌中用了比喻的句子指出来,并依次分析各句所用比喻的类别(明喻、暗喻或借喻)。

     “啊,原来先生之意不在歌呀!”

        同学们看着课本上的知识短文标题《比喻的类型》,恍然大悟。 真是不分析不知道,一分析好奇妙:这短短几句歌词,竟然句句都用了比喻,而且三种类型都有——第一句是明喻,第二句是暗喻,后四句都是借喻。 看着自己聪敏而好学的弟子,我满意地笑了。


一句话故事

       中学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自《呐喊》里的最多。要是一口气报出来,有点不容易。若是要求按照写作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出来,那就更难了。

       于是,我教给同学们这么一句话的故事——

       “狂人孔乙己吃了药,想起一件小事:故乡的阿Q演过社戏——《呐喊自序》。”

       大家很快就记住了这句话,也就很容易的按照发表时间先后依次记住了中学课本中选自鲁迅先生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八篇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呐喊〉自序》。

       许多年过后,他们对此还记忆犹新。


一副对联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本中收有江泽民同志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针对理清思路,把握文意的学习重点,要求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试着用一副对联来概括文章主旨。接着,我自己写出了上联——

回顾历史,给北大作了高度评价

同学们经过认真阅读,仔细分析,用心概括,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终于交出了完美的答案——

展望未来,对青年提出殷切希望


一首打油诗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学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他的杂文,内容深刻,文字晦涩,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授《文学与出汗》一文时,我在黑板上写下这么几句诗——

  1、大雪纷纷落地

 2、真是皇家福气

3、再下三年何妨

4、放你娘的狗屁

       接着我说:这四句诗,分别为县官、地主、秀才和长工四人,在一次饮酒赏雪时所作;要求大家一一依次指明诗句的作者,并简要说明理由。

       同学们兴趣盎然,很快就正确地回答出来:

        第1句作者为秀才;他自恃文才,触景生情,率先吟句。

        第2句作者为县官;他为保乌纱,时刻不忘谄媚奉承。

        第3句作者为地主;他衣丰食足,信口雌黄。

        第 4句作者为长工;他饥寒交迫,愤然反击。

       最后,我总结说:这正说明了在阶级社会中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这也正是《文学与出汗》一文的主旨。



来源:站长原创
阅读:3856
日期:2014/12/31

【 双击滚屏 】 【 推荐朋友 】 【 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上一篇:[原创]教育艺术例谈
下一篇:[原创]做成语练习 学文言知识
  >> 相关文章
 
  ·[原创]苍蝇可以变成“蜜蜂”
  ·[原创]公开教学无须做作
  ·[原创]甘愿被学生问倒
  ·[原创]到底“要”“不要”?
  ·[原创]晓之以理 示之以范
  ·[原创]为师“四要”
  ·[原创]师心小议
发表评论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网站域名:http://xcs.bchrt.cn/
皖ICP备06009990号
                                     〖如果您需要查找本站以外的信息,请在下面综合搜索引擎中输入有关的关键字词进行搜索〗

关键字:

地图 搜狗 雅虎 软件 google 有道 百度 百度mp3
搜刮mp3 歌词 百度图片 百度百科 百度知道 中搜 视频

                                      离2025(乙巳-蛇)年春节还有 .
站长信箱:cqyzxc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