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微光里的文字守护
——我与语文前辈夏传寿的文化传承之约
在科举博物馆“国家记忆·高考展厅”的旧讲台前,两段教育人生因对文字的共同敬畏悄然共鸣。那天我正以退休语文教师的身份做志愿讲解,细细说着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忽然驻足笑道:“讲解员老师,我可是那年考试的阅考老师呢,李克强总理的试卷说不定我还批阅过呢!”
后来才知道,这位长者叫夏传寿——安徽省当涂一中退休高级教师、语文界闻名的“文字啄木鸟”。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还被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聘任为“文化顾问”,在博物馆接受了聘任证书,以专业力量为科举文化传承助力。同为退休语文人,我在志愿服务中为他讲解时,仿佛在文字的世界里遇到了同行的前辈,心里满是亲近与敬佩。
夏老师逛博物馆从不是走马观花的休闲。在江南贡院展区的玻璃橱窗前,我们一同驻足在那段介绍“人生四喜”文字说明前,他指着其中“他乡遇故知”被写成“他乡见故知”的地方,语气恳切又认真:“你看这一字之差,意境不同。‘遇’是意外相逢的惊喜,‘见’就少了那份偶然的暖意。科举文化里的文字,每一个都藏着情感和故事啊。”当天下午,他就特意把自己撰写的有关文章链接发给我,里面详细记录了他为江南贡院纠正这个用字的过程——从联系馆方沟通,到引用古籍佐证“遇”字的深意,甚至附上了《唐诗宋词选》里相关意境的词句,字里行间全是对文字的珍视。
后来,我浏览着他公众号中其他的纠错案例,发现其中有许多他为南京旅游景点纠正文字错误的内容,如夫子庙大观园、王导谢安纪念馆、李香君故居、江宁织造博物馆、莫愁湖、白鹭洲公园等等。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原来退休后,我们语文人的战场还能在这么多地方。
更让我触动的是他“常态化找茬”的坚持。夏老师常以普通游客的身份来科举博物馆,每次来都随身带着小本子,遇到展陈文字里的疏漏,就认真记下来,再抽空联系馆方反馈。如今身为博物馆“文化顾问”,这份对文字的较真更成了他的责任——他说顾问不是虚名,要真真切切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把好文字关”。他跟我说,自己退休后没放下语文人的本分,不管是逛博物馆、走老街,还是看景区导览,只要发现文字问题,就忍不住“较真”——小到一个错字一处语病,大到一段历史表述的偏差,都会仔细梳理清楚,用专业的方式提出来。这份把“纠错”当成日常习惯的坚守,让同为语文老师的我格外动容。
作为同行,我关注了他的公众号,常看他分享为报章杂志、旅游景点指错的事迹,才真正懂得:他的“挑错”从不是挑剔,而是用语文人的专业守护文化的根。现在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做志愿讲解时会格外留意展板文字;社区组织文化活动,我会主动帮忙审阅宣传材料;就连和老同事聊天,也会聊起如何在生活里守护母语的规范。就像夏老师说的:“退休不是终点,是换个方式继续做语文的‘守灯人’。”
我和夏老师的这次邂逅,像是给我退休后的生活开了一扇新窗。夏老师说:“语文课堂的外延和社会相等,语文课的内涵和生活相等。”他用行动告诉我,语文人的价值从不止于三尺讲台。在博物馆的展柜前、在古镇的石碑旁、在每一处需要文字较真的地方,都能找到我们的位置。而我,愿做他身边的同行者,在志愿服务的微光里,把这份对文字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一直传递下去……
(中国科举博物馆志愿者 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