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跨越十余年的师生情
每当坐在书桌前,当目光从一本本的样刊上瞥过,目光一定会在2012年的一期《中国德育》上久久停留——上面有一篇我的班主任心得文章。
那是迄今为止,发表的百余篇文章中发表级别最高的一篇——《中国德育》系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的全国性的专业刊物。当年的那篇稿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德育》发表,感谢一位从未谋面,却神交已久的忘年交——夏传寿老师。
夏传寿老师,1968年从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从教四十年。他教的学生里有多位考上了北大、清华、南大、中科大……1998年安徽省的文科状元就是他的学生。当年认识夏老师,纯属意外。2010年的一天,浏览网页,无意中打开了一个“常青苑”的网站,里面有许多的原创教育类文章,越看越过瘾。当年的自己,刚刚开始教育写作,其实就是写写教育故事、教育反思等,迫切地希望能够有人帮忙指点一二。于是,我就试着加了夏老师的QQ。很快,夏老师就通过了。我惶恐地作了自我介绍,然后发了一两篇自认为写得还不错的稿件过去……没有想到的是,夏老师很快就帮忙进行了修改,不仅是句式,还包括用词,乃至错别字,甚至包括标点等,都一一作了修改,并且还对我进行了一番鼓励。我当时确实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没有想到夏老师却热心帮我修改,而且是改得那么的细致——毕竟当时,我们连网友都还算不上。
后来,我就隔三差五地“骚扰”夏老师。说真的,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夏老师2006年已经退休了。所以,我就只顾自己,不停地打扰夏老师的休息:要么是请夏老师帮忙看稿子,要么是请夏老师帮忙把脉教学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印象中,夏老师每稿必回,每问必答。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夏老师凭借着专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给了我精准的答复和帮助。这,不管是对于我的稿件质量的提升,还是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012年初,一篇关于家长会的稿件初稿成型后,我就发给了夏老师。记得那天是上午发过去的,晚上就收到了夏老师的回复。夏老师首先是帮我重新拟了题目——《不同面相的家长会》,另外,夏老师把很多词句进行了调整,使其行文更流畅,表述更严谨。2012年7月,《不同面相的家长会》在《中国德育》正式亮相,在当年,能够在《中国德育》发表文章,在我们那个偌大的区域里也是非常少有的事!收到样刊的那天,我激动地向夏老师报告喜讯,并真挚地表达感谢。然而,夏老师却说是我自己努力和坚持的结果,并鼓励我继续写下去。
如今,夏老师退休即将20年了,却始终“退而不休”:“常青苑”网站依旧生机勃勃,近年又开设了公众号“常青苑主”,发表原创文章900余篇。自2013年起,他在《语文月刊》“咬文嚼字”栏目持续撰文,已发表40篇。此外,他还义务担任马鞍山市政协文史研究馆顾问,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顾问、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文化顾问,为两座城市的文化交流奔走;作为宣讲员,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明新风尚,倡导和睦家风与勤俭美德。
而我,依然时常向夏老师讨要教学与写作的真谛,这份跨越十余载的师生情谊,早已成为我教育路上最珍贵的滋养。